聯系人:張經理
手機:13730537777
13663187103
電話:0318-7570666
傳真:0318-7859777
地址:河北省安平縣保衡路南2公里
因為過度開山采礦、采石取土等原因,武漢多處山體破損。青山綠水變成殘垣斷壁,既浪費資源,又產生土塵污染空氣。降低了人們生活質量,也埋下了滑坡、泥石流災害的隱患。
為節約成本,同時解決建筑垃圾堆放問題,武漢探索使用建筑垃圾填補山體。這是一個節約成本的好法子嗎?會不會造成二次污染,影響居民身體健康?
山體破損污染環境,埋下災害隱患
“青山綠水變成了殘垣斷壁,破損的山體像城市的一塊塊傷疤,既造成了資源浪費,又使人們生活質量下降。”一名相關負責人如此說道。
素有“百湖之市”之稱的武漢,山體資源也十分豐富,全市山體面積達69.6萬畝,占市域面積近5%。
然而,由于過度開山采礦、采石取土、修筑道路及城市建設等歷史原因,導致多處山體不同程度破損,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和城市形象。
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,武漢就已經開始就近開礦采石;上世紀70年代末期和90年代是采石量最大的兩個時期。高峰時各種大大小小的采石企業多達300多家,造成大量山體破損。
“武漢全市共有54座破損山體,總面積有13000多畝。” 武漢市林業局局長陳偉說,“這些破損山體涉及全市6個新城區,4個開發區(風景區),而且呈零星點狀分布,破損范圍廣、面積大。”
山體破損,使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,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動植物,帶來了多種生態隱患;同時,也埋下了滑坡、泥石流災害隱患,產生大量土塵,造成空氣污染。
在武漢市武昌區,胭脂山就曾發生山體滑坡事故,導致山腳下10余棟樓房開裂,100多戶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。
據市林業局專家介紹,城市山體是最寶貴、不可再生的生態資源,除具有涵養水源、防塵降噪、防風固沙的作用之外,有的還承載著歷史文化和古跡。比如蛇山,就是黃鶴樓文化的發源地。
“武漢是國家森林城市,大量的破損山體嚴重影響‘大武漢’形象。對其進行生態修復,既是為了改善城市生態環境、提升城市整體形象,也是為了還子孫綠水青山。”武漢市副市長、市破損山體修復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立勇說。
政府攜手企業,解決修復資金難題
據了解,破損山體導致的環境價值損失極大,恢復重建所要耗費的費用也難以估量。“破壞容易修復難,修復山體不僅在技術上難度較大,更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。”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要修復一平方米破損山體,費用高達150元。
據武漢市林業局相關人士介紹,修復一畝山體,成本一般在6到8萬元,預計武漢市山體修復的成本約在10億元左右。“開采一畝石材,利潤不會超過一萬元,但是修復山體所需成本卻遠遠高于采石所得的利潤。”
為了解決修復山體的資金問題,武漢市想了不少辦法。
首先,《武漢市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實施方案》明確了各區政府、開發區管委會是山體修復的責任主體。方案還提出,對驗收合格的破損山體修復項目,武漢市政府采取“以獎代補”的方式,按照每畝一萬元的標準進行獎勵。
為減輕財政壓力、擴大資金來源,方案同時提出,積極鼓勵開山采石采礦企業和社會民間資本參與治理。
武漢市政府《關于加快實施破損山體生態修復的意見》中也提出了多項優厚措施:出資修復破損山體的企業、大學等單位,享有該修復山體的冠名權;山體修復主體在與林地權屬所有者協商一致的基礎上,可享有70年以下林地使用權;對破損山體實施生態修復,并開展森林旅游、果園、茶園等開發的,可將修復面積的1%用作旅游設施建設用地。
據悉,武漢市政府已將山體保護工作列為2014年重點工作,將從地方立法角度,出臺更加嚴格的措施保護山體資源。
修補山體所需資金是個大數目,陳偉認為,“我們不能只算經濟賬,更要算生態、經濟、社會綜合效益賬,修復破損山體建立穩定和諧的生態體系,滿足社會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,還市民綠水青山,為后代子孫營造更多生態養育空間。”
建筑垃圾修補山體,不會造成二次污染
為了修補山體,武漢探索了將修復山體與消納建筑垃圾相結合的新辦法。
武漢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“對有大礦坑的破損山體,才適合用回填建筑垃圾的方式進行治理。”建筑垃圾在填埋時,會將難以分解的水泥板塊、建材放在底部,再在其表面覆蓋渣土,經過一段時間沉降穩定后,才在被回填的礦坑上實施種草植樹綠化工程。
有人認為,城市建筑垃圾消納問題是城市建設的通病。這個法子既解決了回填礦坑的材料,又解決了建筑垃圾亂堆亂倒的問題,還節約了修復成本,“一石三鳥”。
有市民擔心,垃圾填山,會不會造成污染,影響市民身體健康?
“當然不會。”業內人士解釋,回填到礦坑的建筑垃圾,都是拆除老舊住宅和建設